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外国新闻传播史
《外国新闻传播史》课程介绍视频
《外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中英文)
中文名称:外国新闻传播史
英文名称:History of Foreign News Communication
二、课程代码及性质
JOU0601
学科基础课/必修
三、学时与学分
总学时:40(理论学时:36学时;课堂讨论:4学时)
学分:2.5
四、先修课程
先修课程:中国新闻传播史1,新闻学原理2
五、授课对象
本课程面向新闻传播学类(含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传播学、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开设
六、课程教学目的(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贡献和作用;课程思政的目标)
本课程作为新闻传播类各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旨在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历史思维、理论素养和专业能力,使学生树立科学的新闻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外国新闻传播演进的脉络,了解新闻传播系统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及新闻传播进化的内在规律,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同时以史为鉴,结合专业,引导学生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塑造优良品格、更好地理解家国情怀。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课程思政要点
课程重点:外国新闻传播演进的脉络,新闻传播系统与社会环境的互动,新闻传播进化的内在规律;各个历史时期重大的新闻事件和著名的思想家、新闻从业者;各个历史时期的新闻理论与实践;新闻事业、新闻观念和新闻制度的发展与变迁。
课程难点:一是强调历史与现实、中国与外国、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是建构新闻传播史体系的“三维空间”,即新闻事业史、新闻观念史和新闻制度史的有机统一。
课程思政要点:
1、将立德树人贯穿教学全过程,将课程思政元素“五爱”巧妙融入到整个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新闻观、建构专业的知识观、培育高尚的人生观。
2、坚持“双主体”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扩展教学空间和内容,形成课程张力。运用课堂辩论、头脑风暴、课后阅读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创新。
3、鼓励学生在课堂讨论、自主学习中展现正能量。例如在课堂辩论“新闻传播与国家形象”中,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国家形象传播现状与提升策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文化自信,更好地理解家国情怀。
八、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为主,辅以小组辩论、课堂展示、课后阅读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九、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一)新闻传播的起源(教师课堂教学4学时)
教学内容:
1. 人类社会与新闻传播
2. 新闻传播的早期历史
3. 手书新闻时代
(二)近代报刊的萌芽与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教师课堂教学4学时)
教学内容:
1. 近代报刊的萌芽和发展
2. 集权主义报业理论和专制政府控制报业的手段
3. 资产阶级革命进程中的报刊
4. 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
课后文献阅读:
1、《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2、里昂·尼尔森:《报纸的良知:新闻事业的原则和问题案例讲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三)大众化报纸的勃兴(教师课堂教学2学时 + 课堂讨论2学时)
教学内容:
1. 大众化报刊的历史条件
2. 主要国家的大众化报纸
3. 独立报纸的兴起
课堂辨论和讨论:
辩论主题:疫情中的真相与政治。
(四)通讯社的出现与发展(教师课堂教学2学时 )
教学内容:
1. 通讯社的历史前提
2. 西方四大通讯社的由来
3. “联环同盟”及其解体
4. 通讯社的发展
5. 近代通讯社的类型分析
(五)报业的黄色化与垄断化(教师课堂教学2学时)
教学内容:
1. 黄色新闻浪潮的兴衰
2. 资产阶级报刊的垄断化
课后文献阅读:
迈克尔·舒德森:《新闻的力量》,华夏出版社,2011年。
(六)无产阶级报刊的兴起与苏联新闻体制的确立(教师课堂教学2学时)
1. 早期工人团体报刊
2. 马克思恩格斯的报业生涯与报刊思想
3. 列宁报刊思想与俄国早期工人报纸
4. 俄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发展
5. 苏联的新闻体制及其特点
(七)两次世界大战与新闻传播(教师课堂教学2学时)
1. 一战时期的新闻宣传
2. 战争准备:法西斯对新闻媒介的控制
3. 同盟国的新闻政策
4. 战时轴心国的新闻宣传
5. 同盟国的新闻宣传
(八)20世纪新闻传播思潮(教师课堂教学4学时)
1. 法西斯的宣传理论
2. 社会责任理论
3. 社会主义新闻理论
4. 大众传播学的形成
课后文献阅读:
张昆:《传播观念的历史考察》(第2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
(九)广播与电视时代的开始(教师课堂教学2学时)
1. 广播的发明及广播事业的发展
2. 几种不同的广播事业体制与对外广播
3. 电视的发明与发展
4. 四种电视事业体制
5. 世界主要的电视大国
(十)战后新闻事业与建立世界新闻新秩序(教师课堂教学4学时)
1. 战败国家的新闻改革
2. 新闻垄断的进一步发展
3. 新闻事业的结构调整
4. 世界新闻的不平衡状态
5. 争取新秩序的历史进程与未来展望
课后文献阅读:
比尔·科瓦奇:《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新闻从业者须知和公众的期待》,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十一)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事业(教师课堂教学2学时)
1. 两种新闻事业的区别
2. 苏联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发展
3. 中国大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
4. 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事业
(十二)东欧剧变中的新闻传播(教师课堂教学2学时)
1. 东欧国家的新闻改革
2. 苏联的新闻改革
3. 东欧剧变后的新闻界
课后文献阅读:
罗伯特·麦克切斯尼:《富媒体穷民主:不确定时代的传播政治》,新华出版社,2004年。
(十三)改革开放时代中国大陆新闻传播(教师课堂教学2学时)
1. 新闻界的拨乱反正
2. 新闻事业的繁荣
3. 改革过程中的问题
(十四)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格局的转换(教师课堂教学2学时 + 课堂讨论2学时)
1. “新媒体”的兴起与发展
2. 网络及“新兴媒体”的创造性影响
3. 新传播时代存在的问题
4. 网络及新兴媒体的管理和控制
课堂辨论和讨论:
辩论主题:新闻传播与国家形象。
十、教学参考书及文献
教学参考书:
1、张昆:《外国新闻传播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
2、张昆:《传播观念的历史考察》(第2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
课外文献阅读:
1、迈克尔·舒德森:《新闻的力量》,华夏出版社,2011年;
2、比尔·科瓦奇:《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新闻从业者须知和公众的期待》,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3、《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4、里昂·尼尔森:《报纸的良知:新闻事业的原则和问题案例讲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5、罗伯特·麦克切斯尼:《富媒体穷民主:不确定时代的传播政治》,新华出版社,2004年。
十一、课程成绩评定与记载
课程成绩构成:
课程成绩=课堂讨论(20%)+课后作业(%)+课后文献阅读(%)+平时(期中)测验(考试)(%)+终结性考试(80%)
终结性考试形式:闭卷
大纲制定:《外国新闻传播史》课程组
审 核:张 昆
《外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