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网络与新媒体应用模式
《网络与新媒体应用模式》课程介绍视频
《网络与新媒体应用模式》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中英文)
中文名称:网络与新媒体应用模式
英文名称:Internet and New Media APP Model
二、课程代码及性质
专业核心课/必修
三、学时与学分
总学时:40学时(理论学时:40学时)
学分:2.5
四、先修课程
先修课程:无
五、授课对象
本课程面向传播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开设
六、课程教学目的(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贡献和作用)
本课程将全面深入的归纳信息获取、电子商务、互动交流和网络娱乐四类一级应用模式的基本概念、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和原子应用模式类型,详细讲述各一级应用模式所包含的原子应用模式的基本原理和运营战略,将囊括最新的、最具创新性的、最具发展潜力的典型应用模式和应用产品。本课程能让学生全面掌握和了解网络与新媒体的各种应用模式原理和发展全貌,重在培养学生新型应用模式创新设计能力、运营管理能力及战略规划能力,能让学生更加符合网络与新媒体业界对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要求。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
课程重点:
1)重点一:应用模式篇——当前主要网络应用模式的基本原理
能否构建独具特色的原创应用模式是一家互联网企业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集中体现,也是决定其生死存亡的核心竞争能力之一。本教材的第二篇(应用模式篇)从网络信息获取、网络互动交流、网络娱乐和电子商务等四个方面全面梳理了网络应用模式的主要类型。学生通过本篇的学习,能够掌握各类网络应用模式的基本原理,能为提高新型网络应用模式的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本教材的学习重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网络信息获取应用模式
(2)电子商务应用模式
(3)网络交流互动应用模式
(4)网络娱乐应用模式
2)重点二:网络应用的基本理论
网络应用模式与网络商业模式有什么不同,需要深入理解和学习,掌握网络应用模式的基本战略。
课程难点:
(2)网络应用的入口战略
(3)网络应用的开放平台战略
八、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三明治”教学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
九、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第一讲 网络与新媒体概述 上
1.1网络与新媒体的概念辨析和层次模型
1.2网络与新媒体的应用载体:万维网
1.3网络与新媒体的基础设施
1.4课堂讨论及随堂测验
1.5教学资料
第一讲单元检测
第二讲 网络与新媒体概述 下
2.1网络与新媒体的计算模式:云计算
2.2网络与新媒体的数据环境:大数据
2.3课堂讨论及参考书籍
2.4教学资料
第二讲单元检测
第三讲 网络与新媒体的应用模式理论
3.1应用模式理论概述
3.2应用模式创新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3.3课堂讨论及参考书籍
3.4教学资料
第三讲单元检测
第四讲 网络与新媒体的信息获取应用模式
4.1网络新闻模式
4.2搜索引擎模式
4.3信息聚合模式
4.4知识分享模式
4.5课堂讨论及参考书籍
4.6教学资料
第四讲单元检测
第一次课后作业
第五讲 网络与新媒体的电子商务应用模式
5.1 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
5.2 B2B应用模式
5.3 B2C应用模式
5.4 O2O应用模式
5.5 课堂讨论及参考书籍
第五讲单元检测
第六讲 网络与新媒体的交流互动应用模式 上
6.1即时通信模式
6.2个人空间模式
6.3社交网络模式概述
6.4课堂讨论及参考书籍
第六讲单元检测
第七讲 网络与新媒体的交流互动应用模式 下
7.1社交网络模式之实名社交模式
7.2社交网络模式之位置社交模式
7.3社交网络模式之阅后即焚社交模式
7.4社交网络模式之虚拟现实社交模式
7.5课堂讨论及参考书籍
第七讲单元检测
第二次课后作业
第八讲 网络与新媒体的娱乐应用模式
8.1网络游戏应用模式
8.2网络视频应用模式
8.3课堂讨论及参考书籍
第八讲单元检测
第九讲 网络与新媒体的应用形态和应用入口战略
9.1应用(APP)形态概述
9.2基于“HTML5”的应用形态战略
9.3应用商店
9.4浏览器
9.5课堂讨论及参考书籍
第九讲单元检测
第十讲 网络与新媒体的应用开放战略
10.1开放平台概述
10.2开放平台的内容战略和主要模式
10.3课堂讨论及参考书籍
十、课程成绩评定与记载
课程成绩构成(建议增加形成性评价成绩所占比例):
课程成绩=案例分析(20%)+应用模式创新设计(30%)+终结性考试(50%)
终结性考试形式:闭卷
大纲制定:《网络应用模式与战略》课程组
审 核:李卫东
《网络与新媒体应用模式》课程教学案例